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甲流最近的传播速度比想象中还要快,医院里发热门诊排起了长队,有的人只是咳嗽几声就倒下了,有的人烧得连水都喝不下去,甚至还有患者病情加重,发展成肺炎,不得不住院治疗。
很多人问,为什么有些人轻轻松松就扛过去了,而有些人却难受得像经历了一场大病?其实,关键就在于抵抗力,而很多人每天吃的食物,恰恰在悄悄拖垮免疫系统!
尤其是鱼肉,很多人觉得它富含蛋白质,是滋补的好东西,但在甲流面前,它真的适合天天吃吗?
少吃鱼肉
有些人觉得鱼肉是健康的好蛋白,含有DHA、EPA,还有各种微量元素,的确,这些营养对人体有好处。
但问题是,在免疫力低下或者感染高峰期,鱼肉可能并不适合天天吃,尤其是那些本身肠胃不好、容易过敏、或者恢复力差的人,吃多了反而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。
有位患者,是个外卖骑手,体力消耗大,每天的饭菜基本就是白米饭配清蒸鱼,觉得这样清淡、健康、高蛋白,能补充体力。
但问题是,他的免疫力一直不太好,换季的时候最容易感冒发烧,特别是这次甲流,发烧到39.5℃,整整一周才缓过来。他自己很纳闷,为什么自己吃得这么健康,还老是生病?
其实原因就在于,鱼肉的蛋白质虽然优质,但它的氨基酸组成比较特殊,长时间单一吃鱼,可能会造成免疫系统所需的某些氨基酸缺乏。
而且,鱼肉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,过量摄入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,让身体的免疫系统一直处于高负荷的状态,甲流来了,免疫系统反而更容易“崩溃”。
更重要的,鱼肉的Omega-3脂肪酸虽然有抗炎作用,但摄入过量,可能会抑制白细胞的活性,降低身体对病毒的应对能力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爱吃鱼,反而一到流感季节就容易倒下的原因。
要是赶上甲流流行的时候,就别光盯着鱼肉吃了,虽然鱼肉好,但这时候多吃点别的、更能提升免疫力的食物,效果可能会更好。
洋葱
如果有一种食物,能帮你把呼吸道的“垃圾”扫干净,还能让免疫系统更灵活,那就是洋葱。
很多人不知道,洋葱里的槲皮素是一种强大的天然抗病毒物质,它不仅能减少体内炎症,还能让免疫细胞更有效率地识别并清除病毒。
有位患者,这次甲流高峰期,他又中招了,但他恢复得比别人快得多,我问他最近吃了什么,他说,“最近家里天天炒洋葱,反而没觉得烧得特别厉害,鼻塞咳嗽也很快就好了。”
槲皮素的作用在很多研究里都有验证,比如一项研究发现,槲皮素能减少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,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。
此外,洋葱里的硫化物还能促进呼吸道的粘液分泌,帮助排出病菌和毒素,这对于甲流患者来说,简直是天然的“清道夫”。
所以,如果你这段时间容易感冒,或者已经感染甲流,试着多吃洋葱,生吃、炒菜、煮汤都可以,越新鲜效果越好。
莲藕
流感最令人头疼之处何在?便是病毒侵入身体后,径直冲破呼吸道那层“防护墙”。
很多人不知道,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和黏膜是人体抵御病毒的第一道屏障,如果这道屏障受损,病毒就更容易侵入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一感冒就反复咳嗽,甚至变成肺炎的原因。
而莲藕,恰恰能帮助修复这道防线,让你少受甲流折腾。
有位患者,长期在空气不流通的车里待着,甲流来了,他第一个中招,一开始只是嗓子不舒服,后来咳嗽得晚上睡不着,痰还带血丝。
他来医院问我该怎么办,我让他试着吃点莲藕,结果他连续吃了几天炖藕汤,喉咙的干燥感明显缓解,咳嗽也减轻了。
莲藕富含多糖物质,能够滋养和修复受损的呼吸道上皮细胞,还能增强肺部的自我修复能力,让病毒无处藏身。
此外,莲藕还富含铁和维生素C,能促进血红细胞生成,提高身体的氧气输送能力,帮助患者恢复体力,所以不管是预防还是恢复期,莲藕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
黑芝麻
甲流最让人难受的一点就是“后遗症”,很多人发烧退了,咳嗽也好了,可就是觉得人特别累,稍微活动一下就没力气,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会让身体的免疫细胞大量消耗,而黑芝麻正好能补充这些流失的能量。
有位患者,甲流好了以后,总觉得腿软,爬楼梯都吃力,她以为是自己生病没吃好,其实是免疫力还没完全恢复,我建议她每天吃点黑芝麻,结果不到一周,她就感觉身体有劲了。
黑芝麻富含天然的维生素E和芝麻素,这两种成分不仅能抗氧化,还能帮助激活免疫细胞,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。
特别是维生素E,它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,而T细胞是免疫系统里专门负责清除病毒的“战士”,如果T细胞活跃,病毒就很难在体内横行,此外黑芝麻还能补充矿物质,帮助缓解甲流后的疲劳感,让身体尽快恢复正常。
甲流不是不可防的,关键是你给身体提供了什么“武器”,这三样食物配合起来,让身体有更强的抵抗力,才能真正做到“中招不倒,倒了快起”,希望大家都能用正确的方式调整饮食,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甲流的侵害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若身体不适,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
关于甲流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文献
[1]何国强.分析甲流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,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,2018-05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