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我国平均5人中有2人患心血管病,光看这个数字,就已经够让人头皮发麻的了。
而这背后,真正危险的东西,其实不是这个数字,而是那些人们从来不会去怀疑的事情。
很多人以为心血管病是因为吃得太油腻、运动太少、血脂高、血压高,或者家族遗传,当然,这些确实都是诱因,但有些看上去完全没关系的东西,才是真正潜伏的杀手,
特别是过了43岁之后,这些事情如果不放在心上,心血管系统真的可能随时出问题。
说起来可能没人信,其实长期情绪稳定的人,心血管病风险更高,这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,但其实有数据支撑。
很多研究都发现,那些一辈子脾气温和、不怎么发火、不怎么激动、遇事冷静的人,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竟然比那些脾气暴躁的人还要高。
这是为什么呢?这和一个很少有人提及的生理机制有关——血管的“压力适应”。
人体的血管是有弹性的,像一个长期训练的肌肉一样,如果经常有大幅度的血压波动,比如时不时地生气、吵架、焦虑,反而会让血管壁得到更多的锻炼,变得更有适应能力。
可如果一个人一直情绪平稳,血管长期处于稳定状态,突然某一天遇到突发的应激事件,比如家里突发变故、突遇惊吓、突然的剧烈疼痛,
血管根本来不及反应,极易发生血管痉挛,甚至直接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。
换句话说,适当的情绪波动,反而能让血管有更强的耐受力。
所以,那些一直自诩“脾气好、从不生气”的人,反而要更加小心,别让自己陷入“太稳定反而出问题”的陷阱。
再来说一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——饮食控制太严格,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。
很多中年人,特别是过了43岁之后,就开始严格控制饮食,怕油、怕盐、怕糖,
甚至有些人完全不吃肥肉、不吃甜食、不碰高胆固醇食物,一天三顿都以素食为主,认为这样就能远离心血管病。
但事实是,很多长期坚持这种极端饮食控制的人,反而在检查时发现血管斑块增多,甚至血脂异常。
这背后的关键在于——胆固醇的误解。
人体的胆固醇有80%是自身合成的,只有20%来自食物,过度控制饮食,身体会误以为“外部胆固醇摄入减少”,于是它会自己加速合成胆固醇,这样反而容易导致血脂异常。
此外,适量的动物脂肪对维持血管弹性非常重要,特别是DHA、EPA等不饱和脂肪酸,它们能降低血液黏稠度,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。
所以,那些完全不吃肉、不吃蛋、不碰奶制品的人,要注意了,长期这样下去,血管可能比吃肉的人还要糟糕。
再说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——夜间低温对心血管的影响比高血压还大。
很多人以为,心血管病的主要风险是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,但很少有人意识到,夜间的低温才是更致命的杀手。
每年冬天,总有一些人晚上睡一觉就没醒过来,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心血管意外,尤其是凌晨3~5点,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段。
研究发现,人在深度睡眠时,体温会有所下降,如果外界温度过低,血管会反射性收缩,血压短时间内上升,心脏负担加重,容易诱发心梗或脑卒中。
而且,这种风险和白天的血压高低无关,就算一个人白天血压正常,但如果晚上室温太低,血管收缩剧烈,一样可能出事。
所以,特别是那些本身血管已经有问题的人,冬天睡觉一定要注意保暖,哪怕是天气不算太冷,也要适当加一层被子,避免因为夜间温度骤降让血管承受不住。
再来说一个真正能“憋死人”的问题——便秘和心血管病的关系。
这可能是最被忽略的心血管杀手之一。
别小看了排便这件小事,长期便秘的人,心血管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接近50%。
这和两个关键因素有关:血压瞬间升高和迷走神经反射。
人在用力排便时,腹腔压力会突然升高,心脏回流的血液减少,大脑短暂缺血,这会导致血压在几秒钟内急剧上升,对于本身血管已经狭窄或脆弱的人来说,很可能瞬间触发心梗或脑卒中。
其次,排便过程中,迷走神经会被激活,心率可能突然减慢,甚至引发短暂的心脏停搏,导致猝死风险增加。
很多老年人,都是在厕所里发生意外的,这背后的核心问题就是便秘。
因此,到了中年以后,保持排便顺畅不是一件小事,而是关乎性命的大事。
那么,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——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身体条件不错,平时锻炼也很规律,饮食也健康,但依然会突然发生心梗?
这个问题的答案,很多人可能想不到,它和人体的“生物钟紊乱”有很大关系。
研究发现,心血管事件的发生,和人体的昼夜节律密切相关。
很多人因为熬夜、倒夜班、经常换作息,导致生物钟紊乱,而这种情况下,身体的应激能力会下降,血压调节功能也会变差,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。
所以,有些人明明生活方式很健康,但如果长期作息不规律,依然可能会在某一天毫无征兆地发生心血管意外。
想要真正保护心血管,除了饮食、运动、情绪管理,更重要的,是让生物钟保持稳定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[1]邹俊.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[J].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,2016,1(04):49-5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