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血管的健康,真的只是熬夜决定的吗?
为什么有些人作息规律,却依然因为心梗、脑梗住进医院,而有些人哪怕年纪大了,血管依然畅通?
我在医院工作多年,见过太多因为血管问题住院的患者。
很多人一直以为,熬夜是导致血管病变的“头号杀手”,但实际上,比起熬夜,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习惯,才是真正让血管慢慢堵塞、变硬、最终诱发严重疾病的“隐形凶手”。
那么,究竟是哪些事,在悄悄加速血管老化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?
饭后立刻坐着不动
很多人吃完饭后,喜欢直接坐在沙发上刷手机、看电视,甚至午休,这种习惯对血管的伤害,比吃高脂食物还要大。
餐后是血脂和血糖波动最大的时间段,如果这个时候久坐不动,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,导致动脉硬化的速度加快。
有个做文职工作的患者,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就习惯坐着休息,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,几年下来,血脂水平越来越高,体重也增加了不少。
医生提醒他,饭后长时间不动,血流速度变慢,血液中的脂肪代谢受阻,更容易形成小的脂肪团附着在血管壁上,久而久之,血管越来越窄,血压也升高了。
研究显示,长期餐后久坐的人,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比饭后适度活动的人高,而血管硬化的风险增加。
饭后并不需要剧烈运动,但适当活动,比如站着整理一下家务、慢慢走动10-15分钟,都能帮助血液循环,让血管保持更好的弹性。
相比吃完饭直接窝在沙发里,养成饭后轻松活动的习惯,对血管健康更加重要。
长期只吃精细碳水
很多人觉得,只要不吃肥肉、不吃油炸食品,血管就不会堵,但忽略了一个更大的隐患——长期吃精细碳水。
比如白米饭、白面条、白馒头,这些食物虽然看起来不油腻,但它们进入身体后,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,引发血糖的大幅波动,而这种反复的血糖冲击,会直接伤害血管壁,让血管变得又脆又硬。
有个餐饮行业的从业者,平时饮食清淡,但喜欢吃米饭、馒头、各种面食,几乎每顿饭都是这些精细碳水为主,蔬菜吃得很少。
几年后,他的血糖逐渐上升,血管也出现了动脉硬化的早期迹象。
医生告诉他,长期吃高升糖指数(GI)的食物,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飙升,而身体为了控制血糖,会分泌大量胰岛素,而高胰岛素水平会刺激血管收缩,加快血管的老化速度。
研究表明,长期以精细碳水为主食的人,血管硬化的风险比以全谷物为主的人高。
相比精细碳水,更好的选择是搭配粗粮,比如燕麦、糙米、全麦面包等,这些食物消化速度更慢,不会让血糖突然飙升,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更明显。
频繁情绪激动
很多人以为血管堵塞是饮食问题,但长期情绪波动大,尤其是经常生气、焦虑、压力大,也会直接影响血管健康。
情绪激动时,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,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,这些激素会让血管急剧收缩,血压迅速升高,血管壁的压力增大,长此以往,血管弹性下降,更容易发生破裂或堵塞。
有个经常熬夜加班的广告从业者,工作压力大,脾气暴躁,经常因为客户的修改意见而生气,心跳加快,头晕耳鸣。
一次突发胸闷被送到医院,检查发现,他的颈动脉已经有明显的斑块沉积。
医生告诉他,长期情绪激动会让血管处于高压状态,而这种压力会加快血管壁的损伤,最终形成动脉硬化和血栓。
研究显示,长期情绪不稳定的人,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情绪稳定的人高,特别是那些容易生气、焦虑的人,突发心梗和脑梗的风险更高。
管理情绪不仅仅是心理健康问题,更是血管健康的重要一环。
规律的深呼吸训练、冥想、适度的运动,都能帮助稳定情绪,减少血管的过度收缩,保护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。
过度依赖无糖食品
很多人知道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血管健康,因此选择无糖饮料、无糖食品来替代。
但很多所谓的“无糖”食品,并不是真的对血管无害,其中大量使用的人工甜味剂,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,甚至让血管受到更大的损伤。
有个长期控制血糖的患者,平时不吃甜食,但特别喜欢喝无糖饮料,觉得这样既能解馋,又不会影响血糖水平。
几年后,他的血管健康状况却比之前更差,检查发现,他的血管弹性降低,血脂水平也有所上升。
医生告诉他,很多无糖饮料中的甜味剂,比如阿斯巴甜、糖精、甜菊糖等,虽然不会直接升高血糖,但会影响肠道菌群,导致代谢紊乱,让血脂代谢变得更差,长期下来,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加,动脉硬化的风险更高。
研究显示,长期饮用无糖饮料的人,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从不喝无糖饮料的人高,而且血管炎症指标比普通人高。
相比单纯控制糖分摄入,更重要的是选择健康、天然的饮食方式,比如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,适量食用天然甜味食物,如水果,而不是依赖人工甜味剂来替代糖分。
血管的健康,不能只靠“无糖”标签来决定,而是要从整体的饮食结构入手,避免那些真正影响血管功能的隐形杀手。
血管的健康不是一天形成的,而是长期的积累,远离这些真正损害血管的行为,比偶尔熬一次夜更重要,只有从生活细节入手,才能真正保护血管,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若身体不适,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
关于伤害血管的事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钱菊英,深化泛血管理念全方位守护心血管健康,健康中国观察,2024-10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