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景一:患者问:医生,我刚23岁,怎么会确诊乳腺癌?医生问:你目前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?有没有情绪的波动?患者又问:我一切都挺好的,我就想知道我怎么就得这个了?会不会越来越严重?然后扩散转移?
答非所问。结果是患者依旧满心疑问,然后带着疑虑吃了医生开的药物,而后,满心埋怨,造成误会。
这种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是不是很常见?但能说他们有错吗?都是没错的。
站在患者角度,他们纠结的是这个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这个病的扩大。站在医生角度,第一就是排除疾病病因,然后排查是器质原因还有非器质原因,积极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,控制病情发展。医生想要在最短的时间为更多的病人去解决痛苦,按照实际病情对症用药,不去假设。
疾病的成因很多,环境,饮食,情绪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是疾病的病因,同样疾病也不是单一的,是复杂的“生命体”,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表述去排除以及找到适合患者自身的治疗方向。
情景二:患者问:医生,帮我加个号,我大老远从外地来的?医生:请按照正常流程,先预约再看诊,否则无法使门诊正常进行下去。患者埋怨: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?我一个患者,是个病人,就不能帮助帮助我们?
站在患者角度,生病急迫求医,让自己早点解脱疾病的痛苦。站在医生角度,要一视同仁,顾全大局,在自己能力范围的情况下协调好患者,同时要兼顾医院的各个部门。同样,患者和医生的想法站在各自立场也是没错的。
但是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病人是弱势群体,但不能成为违反规定的理由,否则医疗秩序就会受到冲击。
我在看诊的时候也遇到过类情景,这个事件是我的助理后来和我说的,当时我不知道,很有感触,也分享给大家。
有位看过2次的胃癌患者家属在看诊后,和助理抱怨,“这也不管事啊?吃了以后还是没劲,病人还是吃不下去东西”。还没等助理说话,旁边有位老患者按捺不住,“你可别这样说,你妈妈这个病多久了?你知道患上肿瘤的前期需要多久吗?你又吃了多久的中药了?李忠教授是医生,职责是治病救人,但是他不是神仙,吃下去汤药就起死回生啦,都是需要一点点去配合的。我都坚持两年了,也会有不舒服的时候,但是毛病是自己找的,自己得去配合治疗。”
患者家属无言,连忙和助理说“我们也是心急,都说李忠教授厉害,就想快点看见效果,我们也知道患者很严重,希望你们也体谅一下我们的心情。”
另一位不知道是患者还是家属的女士又说“你这想法是好的,生病了都想早点好,但是我们也要看是什么疾病?我们自己看病的初衷是什么?别为难大夫,好医生都没了,就真的不是去医院看病了啊!”
听了助理和我说了这个小插曲后,心里还是很感慨的。助理也很感动,所谓“医患”就是在正确看待疾病之时,互相理解,坦诚以待,多一份信任,多一份宽容,多一份沟通。
肿瘤是一个特殊的病种,不像感冒,吃几天药,甚至身体好的人不吃药,单凭免疫力也能扛过去。肿瘤在人体内是经过长时间不良反应点滴累积而成,侵袭人体好的土壤,步步为营,打造自己的小团伙,占地为王。这就好比打仗一样,需要精细的排兵布阵,不能保证万无一失,但是好的策略能减少我们的损失,甚至达到共赢。